今年預苦期是從3月6日的聖灰日開始,至4月20日復活主日前一日為止;至今已開始了一個多星期。除了求主預備我們的心,加倍專注讀經禱告,體會主耶穌十字架的恩情外,也盼望我們在這期間能夠進一步思考「我一直需要耶穌」。
在主耶穌仍然在世的日子,祂常與罪人往來,氣得法利賽人和文士瞪眼。在收到投訴後,祂在可2:17有這樣的回應:「…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,有病的人才用得著,我來本不是召義人,乃是召罪人。」我們甚麼時候才會去看醫生?撇除無病呻吟的人外,一般人只會在感到不適之時才會去找醫生,有些諱疾忌醫的人甚至是待至忍無可忍才願意去看醫生。因此,當一個人去見醫生時,他必定會承認自己有病需要幫助。醫院是照顧病人的地方,同樣按照主耶穌的邏輯,教會也就是協助罪人處理生命缺失的地方。當人願意踏進教會,他是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在某方面有需要,渴望得到主耶穌的赦免醫治。
不過吊詭的是我們在感到不適之時,我們會為得著醫生的療治,藥到病除而感恩,但我們總不希望常常去拜訪醫生吧!我們與主耶穌的關係豈不也是這樣若即若離?我們信仰歷程的起點是願意決志相信主耶穌,讓祂成為我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,不過若然這段關係要進深,我們就必須認定,在每一個生命階段,並各個生活的範疇,我們一直需要主耶穌。我們當然知道自己需要主耶穌,至少決志信主的一刻是如此;不過當要在生活不同的層面接近祂時,又會希望與祂保持距離,由自己作主;特別在生命中某些範疇,雖然自知「有病」,但我們對其介入更是抗拒。
正因為此,神讓我們的生命遇上挑戰和困難,提醒我們不能逃避,需要面對,要找主耶穌這位大醫生幫忙。信徒在世就像朝聖之旅,求主藉著預苦期的安靜禱告,幫助我們不斷檢視生命中需要主耶穌介入的地方,以免我們自以為自己「無病無痛」,逐漸遠離主耶穌而不自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