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話查詢:2756 2253
更多聯絡資料

牧者心聲

永生與青少年牧養

於 2019年07月27日 發佈自 方志強先生

最近在基督教週報閱讀了一篇文章,內容提及青少年覺得在教會不被牧養:

「教會不能夠只停留在『祈禱交託』、『信耶穌得永生』的牧養模式。教牧經常推銷的『基督徒對來生有盼望』,可悲的是當下青少年是對今生沒有盼望,『永生』對他們現在處境的意義實在不大。」

我相信作者的意思是,不單指永生,而是教會缺乏對應青年人當下處境的牧養能力。所謂「青少年是對今生沒有盼望」,我相信與香港的處境息息相關。例如從去年HKPES的職場統計可知,香港信徒的教育程度普通偏高,亦較為中產。可是,青少年教育程度雖高,卻沒有改善生活的經濟能力。相比之下,年青人容易感覺無力。若得不到教會理解,他們自然感到不被牧養。

我嘗試回想自己信主和成長的過程,發現信仰的確滿足了我不少「今生的盼望」,例如在社交、文娛和道德感上的需要。因為教會,我有更多朋友和活動,覺得自己活出更美好的道德價值,令我更滿意人生。可能我們沒有留意「今生的盼望」對建立信仰所起的作用,但這些作用對今日年青人已不合時宜。因為今日年青人都很忙和自我中心,教會高強度的社交關係反而造成壓力(據我了解,不少年青信徒因為太多聚會和事奉而離開教會);而且城市人的娛樂垂手可得,教會提供的文娛活動亦不再吸引;受到後現代影響,社會的倫理價值變得相對,教會提供的道德感也逐漸失去光芒,甚至成為信徒的負資產(從社會大眾批評教會為「道德塔利班」可知一二)。

所以,我相信每一位信徒在信仰上得以生根建造都是神的恩典,都是神在每個時代的工作。每一代信徒能走過來,都不能誇自己,因為背後都是神的恩典托住。我們要反思,當神體恤我們的軟弱,滿足了我們「今生的盼望」,讓我們成長至今,我們要怎樣牧養新一代?

坡旅甲是第二世紀士每拿教會的教父,他因拒絕敬拜羅馬皇帝而被火燒及剌死。他死時曾說:

「這八十六年以來,我一直服侍主,而祂一直沒有虧待我。我如何能褻瀆拯救我的王呢?…你們以火燒威脅我,這火只不過能燃燒一時就會熄滅,但你們忘記了那為惡人所預備的永恆審判之火。」

坡旅甲以八十六年的「功力」活出永生的意義,我們又何嘗不是,需要時間和歷煉來明白永生呢?歸根究底,信仰沒有應許天色常藍、花香常漫,卻應許了從上而來的新生命。當我們懂得為神體恤我們「今生的盼望」而感謝神,我們又能否捉緊「永生的盼望」?

永生的意義在於…像坡旅甲一樣…儘管我們失去一切今生的盼望,仍然敢去相信。


最後更新日期: 2019年07月27日 11:29

返回

其他日子文章


搜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