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載於《時代論壇》第1655期,已獲《時代論壇》授權轉載,網址:http://christiantimes.org.hk
「轉化」一詞就是羅12:2節中的「變化」。希臘文的原意是改變形象(Metamorphoo, Transfigure),所以在量的角度是大改變,就像保羅在大馬色的經歷後判若兩人;從質的角度是好的改變,例如能夠察驗出以往看不見的事物。當應用在人身上,反以是指軟件的素質(Competence)而不是硬件的體形(Shape)。
與信仰的關係
聖經中有不少面對轉化而成功或失敗的人物。成功的包括雅各、約瑟、傳道者、撒該、及保羅等;他們是在挫折或不安的負面情緒下,自我省察,剔除偏見或盲點。失敗的包括埃及法老、約拿、及巴蘭等;他們好像有一種,「轉化的免疫力」,會導致心靈願意,身體輭弱的矛盾,令言行不一。這些個案都是在堂會教導或促成轉化的資源,令基督信仰能夠轉化生命及社會。
對個人的影響
轉化的效果是令思維更開明,思考更精密及富創意。方法是清除思維的盲點。人是透過思維中的參考框架去對外來刺激賦予意義,而參考框架是基於一些在社教化過程中被灌輸的理論,其中一些是謬誤的假設,它們成為盲點,導致愚昧的行為。所以盲點被剔除,人便轉化得更精明。根據皮亞杰(Jean Piaget)的建構式發展理論及其階段模型,凱根(Robert Kegan) 提出思維成長學說,指出59%人口是隨眾思維,34%人口是上一級的自主思維,再上一級的是自發轉化思維(Self-Transforming Mind)。而福勒(James Fowler)的信仰成長階段學說,也有類似的三個階段。
運用轉化型領導力
在職場或教會中的領袖,可以應用轉化理論於個人的領導力。耶穌就是一個轉化型領導的典範。領導力模型包括四個向度:
受人信任(Trustworthy)。因為較開明,願意接觸不同人士,尤其是活在社會邊緣的。而且一個經常自發轉化的領袖本身就會有魅力。
啟發他人(Inspiring)。因為能夠指出跟隨者的盲點,促成他們的突破及轉化成長;整個群體變更精明,影響力提高。例如耶穌的登出寳訓便顛覆當時的主流文化,轉化群眾的人生觀及世界觀。祂又個啟發尼哥底母、撒該、撒瑪利亞婦人、及其他跟隨者。
看得更遠(Forward-looking)。因為識辨能力强。耶穌對七個教會(啟2、3章)的強弱機危的分析、目標製訂、及行動綱領等三個現代戰略規劃的三個主要元素,描述得很清楚。但大部份聖經學者因為有盲點所以看不見。
辦事得力(Effective)。因為不易被誤導,所以看得清楚,能夠找緊重點及着力點;和較多創新點子。耶穌提出需要靈巧的智慧(太10:16),設計了三個比喻(太22:15-21;太25:14-30;路19:11-27)作解釋,又示範了以靈巧應對法利賽人的挑戰(太22:15-22)。可惜很多信徒仍是看不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