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開學至10月底,已有接近9宗學生墜樓事件,導致死亡或嚴重受傷的情況,其中年紀最輕的只有8歲,實在令人感到痛心,不知這數目會否喚起大家對學童心理健康的關注。曾經看過一篇報導,訪問一位臨床心理學家,試從臨床經驗去了解導致學童自殺的因素,原因主要有3個,分別是學業壓力、被欺凌和疫情下情況更嚴重的網絡成癮等。
當你見到這些原因,你會否認為現時年輕人抗壓能力低,輕生不單不能解決問題,更使家人傷心,行為自私。的確,輕生不能解決問題,但旁人說這番話也過於冷淡。這令我想起耶穌所說的其中一個故事—好撒瑪利亞人(路加福音10:25-37)。
我們常看這個比喻多留意「鄰舍」一詞,主要思考那位落在強盜手中需要幫助的人是誰,誰是「我的鄰舍」。但會忽略一點,當問「誰是我的鄰舍」之前,已經假設我們都是好撒瑪利亞人。但耶穌說這比喻時,其實是回應律法師的試探問題。祂在比喻中透過三位經過那條路的祭司、利未人及撒瑪利亞人,指出承受永生的子民是需要突破律法主義的限制,祭司及利未人熟讀舊約,知道律法視屍體為不潔(利21:1),那人被打至半死,恐怕沾污以致不潔而走開,對別人的需要過於冷淡。耶穌期望我們要放下自己的想法,不要自以為聖潔。因此,我們也不要自以為我們一定是好撒瑪利亞人,要學習的是如何藉憐憫的心去建立鄰舍的關係,愛鄰舍在於看重與照顧別人的需要。嘗試少問「誰是我的鄰舍」,因為我們身邊有需要幫助,需要福音的人多的是,我們理應多問「我能如何憐憫有需要的人」更為重要。
近年有幸參與中心及鄰近學校的服侍,接觸到不同的學童。其中一次,遇到一位小六學生,在活動當中他忍不住落淚,我上前關心他的需要,原來是因為他想起距離呈分試只餘下不足一百天,覺得時間不足,怕應付不來,緊張到落淚。他只是其中一個例子,經過兩年的疫情,學生因網課沒有適切的學習,失去群體學習的機會,甚至某些初小的學童行為倒退猶如幼兒。另一方面,不少學校的考試測驗要求沒有因疫情而降低,反而加深,有些學生更加在半日課堂後需要立即回家進行網課,連吃午飯的時間也沒有,海量的功課仍然存在。學童面對種種壓力,以上都只不過是冰山一角,還有被欺凌、網絡成癮或家庭暴力等可能遇到的壓力來源。
有時候就連成年人也不懂得處理壓力,更何況是小孩子。其實當我們能了解他們的處境,明白他們的難處已經是關愛的表現。有時候我們誤以為要幫忙解決問題才算得上是幫助別人,但其實作為聆聽者,容讓他們將心裡的想法說出來,能夠抒發他們內心的情緒已經很好,就好比那撒瑪利亞人為傷者止血。或許我們不是人人有牲口可以帶受傷者去舒適的地方,也沒有金錢可以交住宿費(路10:34-35),但我們仍有其他方式可以關心有需要的人,上帝早就賜予我們耳朵可以聆聽他們的心聲。只要你願意花上時間,就能愛我們的鄰舍。